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不能直视骄阳,也就无法直视死亡”|阅读手札

2017-04-16 陶梦轲 TheFool愚者之屋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弗洛伊德说,“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即“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即“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生死本能相互交织,拉扯出了宏大的生命篇章。

俄罗斯作家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说吧,记忆!》中写道:常识告诉我,我们的存在只是一束短暂的光线,夹在永恒的黑暗之间。

死亡焦虑也是超个人呼吸七天课程中,被提出来,但没来得及做系统排列的一个主题。讲真,我还真的是很好奇在超个人心理学结合灵性传统的背景下,这个议题会被怎么呈现和化解。

这个议题伴随我很长时间,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被翻出来重新梳理一下。算一算关于死亡/分离的主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大概写过《你的葬礼,会邀请谁?》、《你的左肩上站着死亡》、《写在天蝎座满月——死神》这么几篇了,今天又把欧文亚隆博士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再看了一遍,就再做一篇阅读笔记好了。你看,我“对抗”死亡焦虑所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暴露疗法,潜藏的焦虑越深,越要去看去触碰,执拗的群八摩羯啊。


关于《直视骄阳》

欧文亚隆博士,存在主义治疗代表人物,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他有很多以心理咨询为背景的小说我都很喜欢,见微知著。他说:我相信我们应该直面死亡,就像正室其他恐惧一样。我希望能通过去领会、且真正领会人类的处境——我们的有限性,我们短暂的生命之光——品味每个独一无二的当下,享受全然为是的喜悦,也由此培育我们对自身,乃至对全人类的悲悯之心。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同时,博士书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古稀之年,书写的过程也是他自我梳理,面对自身死亡焦虑的过程。我很喜欢亚隆博士的地方就在于,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很多的真诚,不像传统精神分析,是一个不苟言笑只当镜子节制于自我暴露的老头,他的咨询和文字(包括访谈)中,可以看到的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真实,也有瑕疵,但他敢于面对那些人性中的斑点,无论是自己的,还是来访者的。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一本讲死亡的书。是一个和蔼的老爷爷,在古稀之年用他的生命、几十年的咨询经历,跟你聊聊死亡,包括死亡会引发的焦 45 33509 45 15288 0 0 2192 0 0:00:15 0:00:06 0:00:09 2933,和他自己面对死亡焦虑、以及和个案探讨死亡焦虑的方式。


关于“存在主义治疗”的背景

博士的临床工作是建立在存在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即强调理性、回避超自然的信仰,并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本身都来于偶然;虽然人们竭尽全力想要使自身永存,但我们却是有限的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悲带到这个世界上,既没有预先设定的人生,也没有最终确定的命运,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来决定如何尽可能充实、快乐、有道德地活着。”虽然存在主义和宗教无关,但对于“临在”的强调,很禅宗,很正念。博士是犹太人,但不信神,可他包容和接纳,甚至支持个案拥有自己的信仰。虽然这不符合我的世界观,但这套系统在心理治疗的伦理框架下是很适合的,毕竟纯粹作为“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是不会和个案探讨“灵魂”议题的,不符合“科学范式”。

博士认为,有四个终极问题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即死亡、孤独、人生意义和自由。当下“空心病”的涌起,用存在主义治疗的观念来看待,我个人的经验是比较好能承接得住的。


觉醒体验

很多文学作品里、现实生活中都有这样的觉醒体验,一个人的生命中忽然发生了很重大的事情,他彻底换了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生命,决定活在此时此刻。比如《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运动员男主就是练习中突发事故,才重新回顾了人生,得到了启示。《与神对话》的作者也是这样,人生低谷中写下了这本联通神性的书。

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常常能够引发觉醒体验,包括:丧失身边亲爱的人;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亲密关系的破裂;一些重要的生命里程碑,如五十、六十、启示大寿等;重大创伤,如遭遇火灾、强奸、抢劫等;子女离家(空巢期);失业或更换职业;退休;搬进敬老院;能够传达内心深处讯息的有影响力的梦。

其他的生活事件都比较好理解,我来说说梦境吧。2015年8月超个人呼吸之后我回家做了一个梦,是一个典型的焦虑梦,主题是“被追杀”。在以前这样的梦境中,我从来不知道追赶我的是什么,就是有很强烈的需要逃避的冲动,感觉一种危险在弥散。场景可能是高楼耸立的街道,也可能是瞬息万变的宇宙空间,但就不知道追我的是谁。那一次的梦境中我仍然在逃亡,但最终,我转身看见了追我的“黑衣人”。梦中追杀的我的人,当我看到他的脸时我认出他是一个同龄的朋友,但他的面容比现实生活中苍老太多,大概是我父母的年纪了,胡子拉碴。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追杀我。他的脸皱成一团,很痛苦地说,我也不知道。后来我醒过来意识到,他是我心中弥散性的焦虑,没有具体的焦虑对象,实际上那便是隐匿的死亡焦虑,还有梦中朋友的年龄,也让我意识到我会把自己的死亡焦虑投射到父母身上,担心他们的健康状况。

心理学家罗洛梅曾说:在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什么。没有什么确定对象的焦虑会立即寻找明确的目标。恍然大悟之后,真的就得一点点收心,把关注力带到临在。


如何面对死亡焦虑

关于面对死亡焦虑,如何减轻生命无常的痛苦,博士有这么几招:

1. 波动影响

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成为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影响力就像投入池塘中的小石子,一圈一圈散去涟漪,影响到周围的人。在朋友中,可以看到你的影子;在你身上,也可以看到亲朋好友的影子。即便生命逝去,这也影响力还在。当我书写、做分享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某些经验和经历会以某种方式让人产生共振。

2. 无常

Anicca是古巴利语中“无常”的意思。第一次十日内观的时候这个词分分钟击中我,叶会生叶会落,疼会起也会散。我当时一直想:内观结束后我应该在最疼的脚踝处来个纹身,就纹上巴利语的“无常”。后来因为想到肉身也会化作泥土,纹了最后也会归于尘土,强行要把“无常”纹上其实并不符合无常的意义,于是作罢。观想“无常”,的确是很好的方式,让人回到当下。写到这里正好看到寿文发的“对我而言活在当下就是为日常每一瞬间的奇迹而欢欣鼓舞从早茶与麦片、伏案写稿、到每天最后一刻与太太依偎谈心。快乐并不在未来它就在晨间的一通寻求意见的电话交谈中与朋友共进午餐时陪孩子读床边故事的那个当下窝在床上读一本好书的夜晚时刻。”

3. 人际联结

孤独有两种,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家,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比如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害羞,或感觉不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结。就像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中聚的能量球的例子,那是一种紧缩的能量,封闭,无法自然舒展。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去要将能量的触角友善地延伸出去。

第二种孤独,是存在的孤独,来自于每个人和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我曾有一个来访者,初次见面的时候表现出了诸多抑郁症状,人际退缩,自杀意念,ta说自己对死亡看得很淡,因为“无常”。可是ta感到很孤独,存在性的孤独ta明白,却也不愿意去和别人有过多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也无法平息。我们从探索ta的死亡焦虑开始,聊到对父亲健康状况的担忧(投射),还有日常生活中ta愿意去接触的人和事,做了各种试图去减轻死亡之孤独感的尝试。咨询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在场”的作用,就像是一张安全网,各式关于死亡的幻想(fantasy),都试图能接住。

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重要他人在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一个安全的人、安全的环境,让你可以跳跃,也会被接住。

4. 成为你自己

尼采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爱你的命运”。我们也没有办法活成其他人,念着别人的台词,你被束缚在这具肉身中的自己肯定不会开心,反反复复想着撕扯、突破。只有充实你自己,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没才能死而无憾。

就像一棵长在旷野中的大树,肆意伸展枝桠和根系,经历风雨,才会变得更坚强,长成参天大树。


《奇异博士》中古一法师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死期。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知晓自己去日无多,时光有限。你可能会认为我活了那么久,该准备好了。但你看看我现在,为了看这雪景,不断地拖延这一刻。”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极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愿我们都能如雄鹰般直视骄阳。


往期读书笔记👇

诚实的身体,穿梭时空的疗愈|12人 .12书.12月

闭嘴,开始写|12人.12书.12月

韶光转瞬,彩虹易逝|12人.12书.12月

关于“我是谁”的迷思|12人.12书.12月

在业力之海中沉浮|12人.12书.12月

不完美中的平衡|12人.12书.12月

禅意地写 禅意地活|12人.12书.12月

你的左肩上站着死亡|12人.12书.12月

懂得爱,至深处的孤独与亲密|彩笔画重点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